快消息!中国乡愁丨江苏苏州吴江:老宅机杼彻晨昏

江苏苏州吴江学者周灿有诗《盛泽》云:“吴越分歧处,青林接远村。水乡成一市,罗绮走中原。尚利民风薄,多金商贾尊。人家勤织作,机杼彻晨昏。”这位明朝末年的进士用诗写出了当年盛泽纺织业的胜景:一家一户日夜织造,绫罗绸缎远销中原。如此情景经数百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,小时候在盛泽老宅中就见到甚至参与过这样的“晨昏织作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老宅

那时候电动织机还没有完全取代人力织机,织机有用手拉的,用脚踏的,老宅后厅就曾经安装了一台脚踏织机。脚踏织机的两条长踏板上下运动,方能让曲轴带动飞轮,使棕翻上下,梭飞左右。这里所说的“棕”是指织机上两块排满金属棕丝的棕片,棕丝中段有孔,经丝从中穿过。两块棕片各牵连着一半的经丝,一上一下使经丝形成空隙,让牵着纬丝的梭子通过。而梭子是靠左右两块打梭板打着飞的。父母亲那时靠踏动这台织机养家。机器要运转,脚步不能停,冬天还好,就当是长跑马拉松;夏天难受,父母亲上织机脖子上要挂条毛巾,一边踏机一边擦汗。父亲热得触发灵感,在织机上方一根来回转的轴上绑上一柄扇子,成为“脚踏风扇”,不过要踩两下扇子才往下一扇,“慢郎中治不了急惊风”,父母还是热得汗流浃背。

不忍父母如此辛苦,便和妹妹各握一把大蒲扇,追着父母打扇。母亲笑道:“真风凉!”受到鼓励,两个人更加起劲,汗湿小布衫。妈妈见状,忙说:“好了,好了,不热了!不热了!”

脚踏织机

棕丝

梭子

辛苦岂止踏织机,家里是为丝绸公司做加工的,领得生丝来,送出成绸去,那一绞绞生丝上织机前是先要整理成经丝和纬丝。于是,老宅的中厅和堂后便成为准备车间,家人在这里调丝、牵经、摇纡,忙碌不停。

叔叔曾编了个谜语让猜:“前面一个洞,后面一条缝,声音笃碌碌,一人就开工。”在他诱导之下,妹妹猜“尿尿”,他得意地哈哈大笑,原来谜底是“调丝”。所谓调丝,是将绞状原料丝转绕到被称为“篗子”的丝轴上去。原料丝被套在一个叫作“络度”的架子上,丝头引出,要经过一根长竹竿竿头的小钩,长竹竿另一头挂着秤砣、砖块之类重物。竹竿有钩的那头平时总是高高翘着的,一旦出丝有阻,它就会鸡啄米似的将头一低,提示操作人丝乱了或者粘了,需要理一理。

“络度”上的丝由小钩引渡到调丝床上。倒八字形的调丝床,短臂有洞,长臂有槽,一根大小头的细木棍(称“调梗”)一头支在洞里,一头穿出槽外。槽外有条辫子绳,在调梗上绕一圈,一拉,调梗便会带着固定其上的篗子转动起来,笃碌碌响。这便是叔叔谜语的由来。曾在网上见到过古代《蚕桑萃编》中的《络车图》,家里的调丝操作与图上场景大致相同。常见祖母在老宅中厅的一角“笃碌笃碌”地调丝,得空也会帮着去“笃碌”一番,右手拉绳子要一前一后地动,而左手拈丝,为布丝均匀要一左一右地动,一心二用有点别扭,而也有趣味在其中。手一顺便轻狂起来,将篗子拉得飞快地转,某次左手指一阵痛, 原来快走的细丝把手指头划破了。

篗子

调丝还只是上机准备工作。绕上篗子的丝一部分用于牵经,变成绸面的经丝,而另一部分用于摇纡,变作绸面的纬丝。小时候觉得牵经更有趣,好排场哟,中厅地上放了一大片丝篗子,像是开了套泥人的游乐场,一排钩子挂起来,似张灯结彩。左右两根木柱靠墙放着,上面缀满小鼻子,让人想到集市上卖冰糖葫芦的摊子。一路路丝自篗子汇到扇状的工具上形成丝束,然后由人牵拉到木柱那里,套在小鼻子上。牵经是两个人配合,一个人牵一把往左,另一个人牵一把往右。许多年后,见到《天工开物》中的《整经图》,惊奇地发现图中的工具竟与小时候看到的无异,惊叹盛泽丝织业的源远流长。

摇纡是将篗子上的丝转绕到即将装入梭子的纡管上去。一架摇纡车摆在中厅背后的过道里,那里有穿堂风,所以每逢冬天,后宅大门口总是挂着块棉帘,但还是觉得凉风飕飕,加上摇车生风,篗子又是浸在水里的,风冷水冷让摇纡的姐姐双手冻成红萝卜。也曾试过摇纡,不过两手的动作很别扭,右手画圆圈,左手前后移,一不小心便会将丝绕到纡管的脖子里去。后来便再也不去摇纡。当然,怕冷也是一个原因。

▲摇纡车

纡管

父母后来又购进了一台二手的电动织机,老宅已不能安下,便借了人家的厂房。1956年公私合营,父亲和两个姐姐随那台电动织机进了当时的新联丝织厂,而母亲则随那台脚踏织机进了新民丝织厂。那时候工厂实行早、中、晚三班制,所以家人“彻晨昏”“勤织作”的状态还是继续着的,只是已经不在老宅中了。

如今,盛泽“罗绮”早已越过中原沿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,“绸都”之名也已闻于中外,盛泽纺织图景经久不衰色彩更丽,离不开世世代代纺织工人的辛劳付出。来源: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:董振声 媒体选稿编辑:李俊锋 (知名文化传媒人、新媒体运营师、高级摄影师)

关键词:

编辑: MO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新闻

精彩推送